故意和过失犯罪外延关系是什么
永康刑事律师
2025-04-12
结论:
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外延为全异关系。
法律解析: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,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危害社会,还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;它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。而过失犯罪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行为可能危害社会,却因疏忽没预见,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,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。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基于故意或过失实施,不会既属故意犯罪又属过失犯罪,所以二者外延相互排斥,是全异关系。如果大家在犯罪主观方面的区分上还有疑问,或者遇到了与犯罪认定相关的法律问题,欢迎向我或者其他专业法律人士咨询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形态,二者外延确为全异关系。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行为会危害社会,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,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;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可能危害社会,因疏忽没预见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,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。
2.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基于故意或过失实施,不会既属故意犯罪又属过失犯罪,这决定了二者外延相互排斥,无交叉部分。
3.为准确区分二者,司法人员应全面收集证据,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、证人证言等,综合判断其主观心态;还需加强业务培训,提升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判断能力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法律分析:
(1)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犯罪主观方面性质不同。故意犯罪是行为人主动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,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之分。比如在一些暴力性犯罪中,行为人积极实施行为并希望造成危害后果,这多是直接故意。
(2)过失犯罪是因行为人疏忽或过于自信导致危害结果出现,包含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。例如某些责任事故类犯罪,行为人本应预见危险却未预见或轻信能避免。
(3)二者外延为全异关系,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属于其中一种形态,不存在既是故意犯罪又是过失犯罪的情况。
提醒:
不同主观形态在定罪量刑上差异很大,遇到相关法律问题,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(一)在判定犯罪行为时,要准确分辨行为人的主观心态。若行为人是明知行为会危害社会且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,就是故意犯罪;若行为人应当预见危害结果,却因疏忽没预见或已预见但轻信能避免而导致结果发生,就是过失犯罪。
(二)在司法实践中,对于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认定,要结合行为人的行为细节、过往表现、当时情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。
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十四条规定,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,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,因而构成犯罪的,是故意犯罪。故意犯罪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第十五条规定,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,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,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,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,是过失犯罪。过失犯罪,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犯罪主观方面不同形态,二者外延完全不同。
2.故意犯罪是明知行为会危害社会,还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,分直接和间接故意。
3.过失犯罪是应预见行为危害,却因疏忽没预见,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,有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过失。
4.一个犯罪行为要么故意要么过失,不会两者皆是,所以外延相互排斥。
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外延为全异关系。
法律解析:
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,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危害社会,还希望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;它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。而过失犯罪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行为可能危害社会,却因疏忽没预见,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,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。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基于故意或过失实施,不会既属故意犯罪又属过失犯罪,所以二者外延相互排斥,是全异关系。如果大家在犯罪主观方面的区分上还有疑问,或者遇到了与犯罪认定相关的法律问题,欢迎向我或者其他专业法律人士咨询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形态,二者外延确为全异关系。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行为会危害社会,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,分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;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可能危害社会,因疏忽没预见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,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。
2.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基于故意或过失实施,不会既属故意犯罪又属过失犯罪,这决定了二者外延相互排斥,无交叉部分。
3.为准确区分二者,司法人员应全面收集证据,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、证人证言等,综合判断其主观心态;还需加强业务培训,提升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判断能力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法律分析:
(1)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犯罪主观方面性质不同。故意犯罪是行为人主动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,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之分。比如在一些暴力性犯罪中,行为人积极实施行为并希望造成危害后果,这多是直接故意。
(2)过失犯罪是因行为人疏忽或过于自信导致危害结果出现,包含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。例如某些责任事故类犯罪,行为人本应预见危险却未预见或轻信能避免。
(3)二者外延为全异关系,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属于其中一种形态,不存在既是故意犯罪又是过失犯罪的情况。
提醒:
不同主观形态在定罪量刑上差异很大,遇到相关法律问题,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(一)在判定犯罪行为时,要准确分辨行为人的主观心态。若行为人是明知行为会危害社会且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,就是故意犯罪;若行为人应当预见危害结果,却因疏忽没预见或已预见但轻信能避免而导致结果发生,就是过失犯罪。
(二)在司法实践中,对于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认定,要结合行为人的行为细节、过往表现、当时情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。
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十四条规定,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,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,因而构成犯罪的,是故意犯罪。故意犯罪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第十五条规定,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,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,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,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,是过失犯罪。过失犯罪,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。✫✫✫✫✫有法律问题,请打电话15555555523(123中间8个5),微信同号,免费咨询✫✫✫✫✫1.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犯罪主观方面不同形态,二者外延完全不同。
2.故意犯罪是明知行为会危害社会,还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,分直接和间接故意。
3.过失犯罪是应预见行为危害,却因疏忽没预见,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,有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过失。
4.一个犯罪行为要么故意要么过失,不会两者皆是,所以外延相互排斥。
上一篇:夫妻一方要求离婚有啥后果
下一篇:暂无 了